j9九游会香港拥有先进的医疗健康服务,居民的预期寿命为全球最高,同时也跟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未来将要面对人口老化问题。香港 65岁或以上长者人口比例,预计将从2021年占总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33.3%。
人口老化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加,带动了医疗健康服务和产品需求上升。根据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的资料显示,在2019-20年度,香港的私人及公共医疗卫生总开支约为1,896亿港元(243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6.8%。
香港的医疗健康业可分为两大领域,即医疗健康器材及仪器业,以及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服务业。
香港的医疗健康器材及仪器业主要针对家庭消费市场。香港的医疗健康器材总出口于2020年增长17.5%后,在2021年增长7.5%。
现代科技对医疗健康业极为重要。智能医院及遥距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为业界提供创新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在港深创科园内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更好地发挥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优势。
香港是深受生物科技公司欢迎的首次公开招股地点。根据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X)的数据,香港是亚太区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开招股中心,全球则排名第二,仅次美国。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医疗健康业带来不少机遇。大湾区内9个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后,获准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及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
香港的医疗健康器材业有两个不同的市场,分别是家庭消费市场以及专业人士或机构(医院及诊所)市场。业内公司大多为原件制造商(OEM),例如生产家庭消费者使用的按摩器、血压监测仪,或用于机构使用的橡胶、塑料或树脂压模等。许多香港公司还提供工程设计服务,藉此加强竞争优势。
为降低生产成本,香港很多制造商已把生产基地迁往中国内地。不过,品质控制、市场营销、j9九游会研发、设计,以及材料和设备采购则继续在香港进行。
对香港制造商而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有家用器材、卫生消毒用品、微创手术设备、整形外科设备和器材、遥距医疗产品以及为高危健康疾病和损伤而设的器材及用品等。
在2021年,香港的医疗健康器材总出口上升7.5%。中国内地是香港医疗健康器材的最大出口市场,期间香港对其出口上升4.4%。香港对东盟和印度的出口显著增加47.1%及108.8%。
香港出口的电气诊断器具(包括功能性探查检验或生理参数检查用设备)上升13.4%,同时, 其他医疗仪器及设备的出口则上升4.3%。
医疗器材大多直接售予医院和诊所,而健康器材则主要是通过本地或海外贸易公司,分销给百货公司、连锁店及超级市场。
香港很多医疗健康产品都是根据OEM的安排出口,由买方提供产品规格及设计。香港制造商以高度重视客户的知识产权和敏感技术著称,因此近年他们越来越多参与产品设计与开发,包括工程设计、样品制作、模具制作及品质控制。一些香港制造商还会申请各种国际认证。
除了承接OEM订单,部分香港厂商亦设有研发部门,开发新型号及生产自家品牌产品。香港制造商会将原创品牌产品售予海外进口商和分销商,由后者担任代理商及提供售后服务。
现时,香港共有医院管理局辖下的43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49家专科门诊及73家普通科门诊,另外还有13家私家医院。这些医院提供多种医疗和复康服务。
人口结构趋势对医疗服务业有重要影响。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资料,香港的人口在未来几年将迅速老化,65岁或以上的长者人口比例预计将从2021年占总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33.3%。随著香港的长者人口即将突破250万,对医疗健康开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根据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的资料,在2019‑2020年度,香港的医疗卫生开支(私人及公共医疗卫生总开支)约为1,896亿港元(24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已由2010‑11年度的5.1%逐渐上扬至6.8%。
科技提供创新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帮助医疗服务业应对服务需求上升带来的挑战。2021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医院(CUHKMC) 正式投入服务,是香港首家全数码化的智能医院。j9九游会该医院在医疗健康程序和医院营运方面引进多种创新技术,例如全电子及无纸化的病历纪录系统,以及流动资讯通讯科技(ICT)及即时数据系统,为病人提供顺畅的诊治服务。
香港现时约有超过250家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当中大部分为医疗健康公司,从事的领域包括药物、以传统中药为本的药用或健康产品、医疗和诊断器材。这些公司从事产品研发、制造、巿场推广和销售等活动。
香港科学园是推动香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员,确立了生物医药科技为重点发展的五大科技领域之一,致力促进生物医药研究由实验阶段至商品化阶段的转化。在2020‑21年度,生物医药科技领域迅速壮大。截至2021年3月31日,在科学园内从事生物医药科技的企业及培育公司总数达156间。
科学园汇聚多家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公司,突显了香港作为策略性生物医药研究基地的独特地位。例如业聚器械集团推出一系列治疗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创新支架和冠状动脉扩张导管,并已在中国和日本获得欧洲合格认证和通过审批。2021年2月,科学园与英国阿斯利康药厂携手推出专项培育计划,共同培育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研发综合肿瘤诊疗方案。
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生物科技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在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把生物科技列为创新科技领域的四大关键领域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创新是指各种全新或改善后的健康政策、系统、产品、科技、服务和提供方法,旨在改善人类健康,并特别聚焦于满足弱势社群的需要。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促进本港医疗健康创新领域的发展,并于科学园建设一个专注医疗科技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
2020年,23家医疗健康公司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在香港上市,总集资额为980亿港元(126亿美元)。这些公司包括14家根据《上市规则》第18A章1上市的未有收益公司,合共集资400亿港元(51亿美元)。
香港的遥距医疗服务近年加速发展。2019年12月,香港医务委员会发布了《遥距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成为遥距医疗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医管局扩大遥距诊症服务的适用范围,涵盖须覆诊的病人。
过去1年,更多香港私人机构推出遥距医疗平台,例如DoctorNow、DrGo等。这些平台的用量增幅显著,可见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香港,医疗健康领域把3D打印技术用于创建手术模型、个人化植入物及义肢、医疗健康保护设备或订制的复康设施。例如,玛丽医院现时可为截肢病人制作全订制3D打印义肢。
科学园的护康仪器创新中心于2018年3月启用,为从事3D打印相关研发工作提供有利环境。该中心为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实验室设施,包括1间配备 3D 绘图和模拟软件及3D 打印机的产品原型测试实验室。2020年,香港大学医学院领导团队获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用于研究三维(3D)空间打印人体组织与器官。
在香港,机械人技术的医疗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专业复康、手术、癌症诊断和消毒等。
成功例子包括复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Rehab-Robotics)在港研发的中风复康训练产品希望之手。该装置于201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夺得全场最高荣誉大奖,至今已获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多家医院、诊所和大学采用。
香港是医疗机械人的研发热点。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合作,在科学园成立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旨在发展有效及可广泛应用的机械人科技,重塑多个医学专科未来在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的发展。中心的研发实验室于2021年4月启用。
早在2005年,医管局便将虚拟实境技术应用在职业治疗中,帮助病人重获肌肉控制能力。最近,虚拟实境技术还用于医护人员培训中。例如,医管局辖下的九龙中联网综合模拟及技能培训中心(MDSSC)便使用虚拟实境技术来提供血液配对和抽取血液样本培训。
另外,香港眼科医院也已采用虚拟实境技术来进行视力障碍检测。该技术由本港得奖初创公司艾斯数码有限公司(Ace VR Ltd.)研发,透过提供虚拟环境,供测试者模拟进行日常活动,从中观察及量化其视力障碍的程度。
穿戴式生物传感器被视为诊断病情的理想工具。生物传感器可收集穿戴者的即时数据,令医生得以遥距监察病人的健康情况。例如,卫保数码有限公司(Well Being Digital Ltd.)研发了一项智能健康监测技术,并向耳机制造商提供晶片,以非入侵性方式提供高精准度的心率监测。
2018年12月,香港科技园与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纳米科技委员会(IEEE NTC)举办第一届医疗保健及智慧城市微纳米传感器国际研讨会,汇聚全球学术界及工业界的专业人员,共同探讨最新的传感器技术。
为进一步发掘海外市场商机,医疗健康器材制造商及出口商等各类医疗健康企业可参加香港贸发局筹办的展览会、会议和商贸代表团。贸发局也不时为香港制造商举办考察团或商贸配对团,前往海外市场,建立新的业务联系。
根据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广深港科技集群以专利及科学刊物数量计算,为世界第二大的科技集群。
为促进大湾区内的研发活动及创新科技人才流动,香港与深圳计划联合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其中一个优先发展领域是医疗科技。科技园位处毗邻港深边境的落马洲河套地区,落成后将是本港历来最大的创新科技平台。
对海外的中成药、医疗仪器或药物制造商来说,香港是帮助他们进入大湾区市场的重要门户。已在香港上市、属临床急需的药物,以及已获香港公立医院采购、属临床急需的医疗仪器获准在大湾区内9个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首批获批的医疗机构共有5间,分别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珠海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广州现代医院、j9九游会广州和睦医院和中山陈星海医院。截至2022年3月8日,已审批临床急需使用进口药品有15款,医疗器械3款。同时,在香港注册的传统外用中成药产品则可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
在临床应用方面,香港的临床测试数据可同时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等药物监管机构认可作药物注册用途。现时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眼科医院及香港养和医院共有32项专科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其临床试验数据可用作内地申请药物注册之用,促使香港成为本地和跨国制药公司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
在东盟六国,长者人口持续增加,预计将进一步加重医疗健康开支负担。根据国际顾问公司Solidiance的数据,65岁以上人口在东盟总人口中的比例在2016年仅为9.6%,但到2050年将达21.1%。未来20年,东盟的医疗健康开支预计也会相应增加超过70%,由2017年的4,200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7,400亿美元。越来越多海外公司受区内的庞大发展机会吸引,积极投资于亚洲的医疗健康行业。
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一直备受国家以至国际肯定。香港至今已设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2间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
人才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关键。根据《2022 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3所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首50名。在2021年,j9九游会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医学领域均居于首50名以内。
同时,j9九游会这些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且越来越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成功商品。截至2020‑21年度,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TSSSU) 共向293间初创企业发放约2亿880万港元的资助。超过160间获资助的初创企业已在市场上推出超过200项产品或服务;超过120间已从业务取得收入。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基建,适合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研发工作。科学园是香港的旗舰科技中心,提供各种设施和服务,支持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研发工作。相关设施包括生物医药科技支援中心、护康仪器创新中心、Chemical Co‑working Centre、生物样本库及GMP设施(细胞处理)等。
香港的研究能力卓越,吸引世界各地多家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驻。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在香港设立了创新中心MIT Innovation Node,提供一个共用空间,致力透过教育及公众活动计划把该校与香港的学术界、商界和社区联系起来。香港大学则与卡罗琳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合作,在香港成立李达三博士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为从事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提供首屈一指的研究环境。
香港特区政府为本地医疗衞生研究提供资助。相关资助包括医疗衞生研究基金、中医药应用调研及研究资助计划和伙伴研究计划等。
为进一步巩固香港的环球科研合作中心地位,香港特区政府的旗舰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已成功招揽了28所由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大学合作的研发实验室。《2021年施政报告》建议在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内设立 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16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实验室及8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时,特区政府已推出为期5年的 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海外杰出科研人才及他们的团队来港设立实验室,进行各项研究项目。
香港是亚洲的重要金融和资本市场,因此也是区内热门的首次公开招股地点。香港是亚太区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开招股中心,全球则排名第二,仅次美国。自2018年《上市规则》第18A章2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共有88家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于香港交易所新上市,融资额超过2,550亿港元(327亿美元)。这些公司包括48家根据《上市规则》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合共集资1,127亿港元(145亿美元)。
2018年4月,港交所实施新上市制度,允许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于香港集资。这项政策有利生物科技公司筹集资金,并巩固香港作为生物科技公司顶尖集资中心的地位。
自2020年12月起,在香港上市的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内地的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获纳入内地及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选股范围,为区内经营的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大量集资机会。
另外,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为生物科技研究项目提供资助。截至2022年1月,创新及科技基金共批出720个与生物科技有关的研究项目,资助总额达15亿港元(1.92亿美元)。获资助的项目涵盖不同研究范畴,包括干细胞疗法、分子诊断、生物药品制造以及传统中药现代化等。
自《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第三阶段于2006年1月实施以来,所有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均可按零关税输入内地。
大致上,属于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适 区域价值成份。由2019年1月1日起,透过优化原产地规则的安排,原产香港的货物进口内地时可全面享受零关税。不属于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适用范围的货物,须满足 一般规则,即按照累加法计算的区域价值成份最少达 30%的标准,或者按照扣减法计算40%的标准。
除了原料成本及劳工成本,在香港产生的产品开发成本也可计入区域价值成份内。香港生产商也可以把原产自内地的原料和组合零件成本计算在区域价值成份内,不过产品在香港产生的区域价值成份须最少达15%(累加法)或20%(扣减法)。
另外,香港服务供应商尝试进入中国内地的医疗健康市场时,可享有更大的灵活性。根据《服务贸易协议》,香港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以独资形式、或与内地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置医疗机构,而香港法定注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则可在内地短期执业。